梅花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郑隆喜47岁才开始创业,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吧。他就是凭着一把小小的挂锁,十年左右时间就登上了锁王的"封神榜",一年造锁就造出了1.4亿元产值,其中出口额就有900多万美元。去年8月,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梅花锁业集团"中国十大锁王"称号后,郑隆喜就特意打造了这把"锁王"。今年郑隆喜已61岁了,但他依然掌舵着梅花锁业,每天依然在车间穿梭忙碌着。
"天命"年下海搏浪
一年能赚个四五万就好了。这是郑隆喜下海之初定下的目标数。郑隆喜是技术员出身,从工作的第一天就与锁具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在浦江县的国有锁厂干了近20年,后来转战义乌,在义乌市锁厂当副厂长,做的还是技术活。
当厂长,业绩干得再出色,一年奖金最多也只是二三千元。快要"知天命"的时候,郑隆喜想到了下海单干。"人家能做锁能卖锁,自己也能做到",郑隆喜告诉浙江市场导报记者。
正当他心思蠢蠢欲动时,时任浦江县父母官的郑宇民一席话给了他一颗定心丸,郑宇民积极鼓励浦江人下海弄潮——农民可以下海,当干部也可以下海试身手。
1992年,郑隆喜辞了职,向义乌一个老板借了15万元,第二年办起了锁厂。他们刚生产的时候,市场上的挂锁只有30毫米一种规格。郑隆喜就凭着技术员的老底子,开发生产25毫米规格的挂锁,就像庖丁解牛一样,这么一个简单的"变种"就让郑隆喜尝到了甜头,1994年他很轻松就赚到了20多万元。
为什么取名"梅花"?郑隆喜说,工厂是正月里办起来的,正月里梅花盛开时,产品生产出来了,于是应景取了"梅花",厂名为梅花,产品也为梅花,并当即向工商局申请注册。当时他的想法也很简单:人都有个名字,产品区别于他人也应该取个名字。
现在回过头来,郑隆喜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策。他随机取的"梅花"给他带了很大方便,梅花的五个花瓣均匀分布,挂锁上的梅花图案很好印,而且,梅花商标的制作模具也不容易损坏。
更让郑隆喜高兴的是,从此,梅花锁业的品牌之路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,1999年,"梅花"锁获取了金华名牌产品;2001年,取得了浙江省著名商标;2002年,又从中国日用五金协会那里捧回了"中国挂锁中心"的金字招牌。
"梅花"梦开始绽放
郑隆喜下海办锁厂的初衷很朴素:"一年赚个四五万元,比上班总要好"。但一个偶然让他改变了初衷。
有一回,一个住在香港的亲戚回来省亲,参观了小小的梅花锁厂后对郑隆喜说,不要看现在香港台湾的一些企业做得很大,他们也像你这样从小起家,一步步做到了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一,你这朵小小梅花也很有发展前景的。这一席话给了郑隆喜很大的启发,一个做大"梅花"的梦想开始绽放。
"我有基础,有头脑,照样能把企业做大"。他加大了对目标市场的调研,当时,所有的锁厂生产的锁要么配两把钥匙、要么配四把钥匙。有一次,一个客户偶然提起,市场上为什么没有配备3把钥匙的锁?细心的郑隆喜一个子意识到:这是个市场空缺。于是果断向市场投放配有3把钥匙的挂锁,果然,销路非常好,四川人尤其喜欢。
当时,浦江办锁厂的人挺多,有三四百家同类型企业挤在一起,互相竞争非常激烈。为了争夺市场,一些企业一方面压价,另一方面又大肆偷工减料,铜匙改薄、锁芯改铜为锌合金。心中藏有做大抱负的郑隆喜没有跟这股风,坚持质量第一,"不管铜价涨得多高、不管利摊得多薄,梅花牌锁永远是铜锁芯。"
由于梅花锁质量好,做工又精细,于是,一些客户在购买锁时就跟着经销商找到了他的厂。"梅花"的名声越做越大,直接上门要货的客户也越来越多。
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后劲,郑隆喜不惜巨资添置先进生产和检测设备,成品率达到99%。高精密度的检测设备使得梅花锁业的产品在性能、抗拉强度、灵活度、互开率上均达到行业及国家标准,在连续八年的市场检测中"梅花"锁都是合格产品。
郑隆喜说,现在,他们公司正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,从接订单开始到生产制作流程、出库收款,全部可以依靠电脑帮助完成操作,一个工人可以同时操作好几台机器,效率大大提高。"2008年,企业产值将达到2.5亿元,到2013年要达到世界同行的先进水平"。
就这样,郑隆喜一步一个脚印把挂锁厂越办越大,离心中的梦想也越来越近。